绪论
佛教两大定律:
- 因果循环:一切事物既是过去事物的结果,也是未来事物的因
- 性空无我:一切在因果之中打转的事物都并没有“自体”,不具有自己的实质。
这两者相互证明,假如性实有我,那么事物就永恒地存在着,既不会由因生,也不会转化为果,也就没有宇宙和人生了。宇宙是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灭亡又发生(”非阻塞赋值“)。
宇宙成住坏空,事物生住异灭,人生生老病死
佛教
1)否认神权: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续而成,没有“祂”;
2)否认灵魂:人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综合而成,性空无我,没有那么一个灵魂在此处死而又在彼处生,只是因为因素和条件的变化,在无穷的人生中划分出明显的阶段,这个阶段被人们当做“生”和“死“;
3)人和宇宙是一个整体而非对立的,只是因为自我的观念而产生这种对立的错觉;
4)因果循环说明事物之所以有,性空无我说明事物之所以空,空是有的实质,有是空的表现,空和有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。空和有不一不异。
”万法皆空“是说万法的本质都是空。
5)由于人和宇宙是统一的整体,所以人和一切有情的关系应该平等和慈悲。
人类因为不理解自我和宇宙是一个整体,所以感到渺小,犹如“大海一沤”,但最终人会体会到自己的本能和宇宙一致,使此一沤归于大海。
佛教的修行,是教给众生断烦恼、破无明、而利益众生的方法。方法分为戒定慧。戒:禁闭烦恼和无明;定:集中意志去思考理论;慧:领悟真理。定和慧是真正断除烦恼和无明的。
定慧=止观,定=止,慧=观。定慧是从修行的结果,而止观描述修行的过程。
止观的法门就是观法(?
所谓“出世间”,是指经过修习“止观”,认清因果规律和无我的真理,最终做到断烦恼破无明利益众生。反之,不明白因果,从“我”的观念出发,放纵烦恼、无明,自私自利,这是“世间”。
- 世间这个词本身是梵语“可破坏”的意思的音译。不该理解为红尘。
中观宗
- 缘起性空,还是上面这两条。
- 诸法实相,又名如、法性、实际、中道、涅槃、阿赖耶识etc.,这个东西是统一万物的绝对真理。
- “如”是知道这是棵树,“法性”是知道这是什么种类的树,“实际”是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子,几根几茎几枝叶。都是描述一个东西,但是不同的观测距离,不同的称呼。
- 虽有三名而实只一理,这个理就是“亡言绝虑、离四句、绝百非”的诸法实相,本性空寂。
- 亡言绝虑:真理是言语无法描述,思想无法考虑的;离四句:不能被“是、非、亦是亦非、非是非非”所表述;绝百非:“(如来法身)是所不能是,非所不能非,绝百非,非百是,无事无非而能是能非”。
- 佛性:一切物质的本体,对于死物叫做法性,对于活物就叫做佛性。
- 新三论宗的吉藏说,众生最原初的本体是诸法实相,也就是道。因为有了这个根本的实相,所以众生才能修行成佛。所以如来应该称为性佛,因为佛性为因在前,成佛为果在后。
- 乘:车乘运载的意思,教法如车,能运载行人由因至果。
- 三乘:声闻乘是钝根之人修行逃离生死,修得阿罗汉果的方法;缘觉乘是中根之人为了自身利益,入定开悟,得缘觉道的方法;菩萨乘是上根之人,要度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的方法。
- 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观学主张三乘,不过认为深浅不同所以证得的果也分深浅,就像道路只有一条,但是行人所到的远近不同。
- 不过这之前的译本也都提到“会三归一”,渐悟是三乘,而顿悟就是一乘。
- 法华经·譬喻品:长者以羊车鹿车牛车(三乘)劝诱诸子出于火宅,出以后,实与一大白牛车(一乘)。
- 那么这里到底是三乘中的上乘就是一乘,还是另外有一乘一共四乘,这就是争议。
-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要成菩提,证涅槃。由于乘的不同,得到的菩提也有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、佛菩提的深浅之差异。
- 三论宗更多讨论涅槃而非菩提,对涅槃有本有、始有的争论
- 本有:本来已经有道,只是被妄惑所罩不能修习;或者是常在的那个因是本有;或者是常理是本有。
- 始有:因为修因所以得道是果,称为始有。
- 吉藏则认为涅槃不可以论为本有或始有。“中道”是离四句绝百非的。
- 空倒生死:众生本来没有生死,但因为空倒(倒悬)所以就有了生死。如果空倒生死息,那么一切皆空,涅槃也空,不会生死断已而涅槃独存。生死即是涅槃(?why?这不合逻辑,涅槃不就是那个空吗?)
- 有余涅槃:阿罗汉不会再有生死但还有身体和智识。
- 无余涅槃:灭身灭智,累果竟尽。
- 二谛是理论:俗谛/世谛和真谛/第一义谛。谛:真实。二谛是事物具有的两种真理。
- 俗谛:一般人通过经验或者习惯知道的事物原理,肯定事物存在
- 真谛:圣人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(空),否认事物有其实质
- 谛的含义有不同解法:1)真理是谛;2)能观察真理之境的智慧是谛;3)诠示理的言论是谛;4)或者以上这些都加在一起才是谛。
- 有人认为缘起是俗谛,性空是真谛。有人还分为于谛(也即,世谛是有,真谛是空)和教谛(在凡夫面前说有,在圣人面前说空,但表示的都是背后的涅槃)。
- 三代人创立了三重二谛:1)有是俗谛,空是真谛;2)有空都是俗谛,非空非有才是真谛;3)说非空非有是以不二对待空有之二,这个二与不二都是俗谛,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。(什么啊,最后这个有点钻牛角尖了吧。再往下递归了。)
- 二谛是假名也是中道。中道也就成为了三种:
- 世谛中道:?
- 真谛中道:?
- 二谛合明中道:?
- “八不”是原则,根据二谛引申: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不一亦不易,不来亦不出。
- 等于诸法之生是不生,诸法之灭是不灭,诸法之有是不常,诸法之无是不断,诸法因果相生是不一不异,诸法之始是不来,诸法之终是不出。
- “八不”首先能总破一切邪见:
- 诸法之生灭只是因缘的和合与离散,所以生不是生,灭无所灭。
- 由于诸法并非“实有”,所以一切事物刹那便成过去,无可寻觅,因此有而不常;也因此当诸法无的时候也无所消灭,因此无而不断。
- 因果并非一体,种子和芽茎不同,但因果也非异体,因为谷种只生谷芽。
- 万物因果相续没有实体,也不能认为万法的生成由一个肇端而来,消灭到一个原始中去,因此前无始后无终,始不是(从原始中)来,终也不会出(回到原始)。
- “八不”对治四种人的执着。
- 不生不灭治疗凡夫对断灭的恐惧
- 不断不常治疗声闻乘的修行者急于断烦恼证涅槃,说烦恼不可断,涅槃不可常。
- 不一不异治疗外道认为存在神,我和神要么同一要么异体的想法
- 不来不去治疗缘觉乘和初级菩萨认为能出三界的想法。
- “八不”开示二谛中道:
- 世谛是有真谛是空,不生不灭就是非真非俗的中道;世谛会断,真谛会常;世谛虽空而有,乃是无差别之差别,真谛虽有而空,是差别之无差,不一不异;世谛从空中来了有,真谛去。结论是八不就是非真非俗的中道。
- 二智:权智/有智/方便,是理解俗谛、有的道理的智;实智/空智/般若是真谛的智。
- 二智随着二谛也有三重,map一下就行
- 内心静鉴是实智,外行动用是权智。
- 十谕:诸法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虚空、如响、如犍达婆城、如梦、如影、如镜中像、如化。
- 有色可见有声可闻而没实体的幻术
- 远看是水近看是土的阳炎幻象
- 诸法实相如月悬半天,凡夫心中却有人我之别、有男女等相
- 虚空不可见、但远望有蓝色;等于空无所有的诸法,但凡夫远望,看不到实相而看到男女屋舍城郭等相。
- 响是空谷回声,没有作者,诸法也没有
- 犍达婆城是海市蜃楼。
- 梦中没有实而以为实,凡夫没有烦恼而为之生喜嗔怖着。
- 影可见而不可捉摸,世间诸法可见可闻而实不可得。
- 镜中像不由镜生成也不由物生成,不是持镜者生成也不是自然生成。诸法非自生也非他生,非共生也非无因缘而生。镜中像只是缘生,但并没有自性,诸法也如是。
- 神通变化不来不去,虽是空却能令人生忧生喜。
- 判教:各个时代大家把佛教分开派别
- 吉藏的分法:二藏中大藏(大乘)是菩萨乘,小藏(小乘)是声闻乘、缘觉乘;
- 三法轮,根本法轮《华严经》说明一乘因果,枝末法轮是解释一乘为三乘方便大家理解的,摄末归本法轮是《法华经》,讲三乘归一的。
Leave a Reply